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资深评论员郭一鸣11日发表在大公报维港看云的文章说,“你猜今年书展哪一本卖得最火?”Y总问我,我想了一下答“是不是余华的书”?书展期间有媒体报导,内地著名作家余华的讲座人山人海,情况罕见,主办机构临时调动安排加开一场,以免令大批在场外等候的民众失望。Y总说不是文学书籍,是旅游书。我答不是日本游,就是去英国、台湾,或者内地新疆的旅游指南?他说都不对,是一本介绍深圳吃喝玩乐的书《深圳旅游新情报2023-24》,这本书在书展卖出近两千册,几乎断市已安排加印。Y总是本地最大的出版集团高层,掌握相关资讯,他说,当今一部手机走天下,什么资讯都可以查到,为何不少年轻人到深圳玩还要买旅游手册,关键要讲实用。
文章说,政府统计处数据显示,今年头五个月本港零售业销货额为一千七百一十九点四一亿元,较二○一九年同期及疫情前减少百分之十六点六。财爷陈茂波日前指出,消费作为香港经济“三头马车”之一,今年第二季度的反弹未如理想,未能恢复到疫情之前。他分析原因,除了经过三年疫情后,许多市民的生活模式已改变,不少市民减少晚上外出活动和消费,另一个因素是邻近地区如深圳,近年发展了不少吸引消费的去处,加上两地恢复便捷往还,港人北上消费情况明显增加。这本深圳吃喝玩乐最新指南在书展热卖的信息,印证了财爷上述分析。
疫情平复后港人北上消费增加,有多个原因,交通更加便捷是其一,增加了新口岸,搭高铁到深圳北只需十多分钟,还可以港车北上,未来还将推出延长通关时间、实施一地两检等措施,进一步推进港深一体化。此外,近期港元跟随美元汇率升值,到深圳消费变相打折更多,亦是诱因之一。不过,最大的吸引力,相信是深圳近年在吃喝玩乐各方面花了不少心思,增加了不少设施和去处,而且不断创新,比香港更“潮”,不少年轻人趁放暑假北上消费,就是赶潮流。
笔者认识一名年轻爸爸,周末带刚刚小学毕业的女儿到深圳玩,女儿在小红书上看中一款网红面包,父女专程到这家店买面包,只见很多人帮衬,生意很红火,旁边一家香港老字号面包店,卖的是一些多年不变的品种,显得冷冷清清。生长在网络时代的年轻人,连味蕾也和网红一样,有网红带货收入过亿,绝对不是天方夜谭。今时今日做年轻人的生意,必须有创意、追潮流,甚至引领潮流。
说起深圳的“潮”,例子有很多。几年前某次去深圳,朋友请我喝咖啡的地点,是在一家大书店一个角落,空间很大,环境清雅,书本的油墨香和咖啡香在空气中混在一起,令人陶醉。想像周末偷得浮生半日闲,一个人来这里点一杯拿铁读半本书,等待夕阳西斜才掩卷伸腰回家去,该是何等惬意。香港也有好几家书店咖啡座,环境比起随处可见的某一两个著名牌子的咖啡店好很多,但空间格局不能与深圳相比。
深圳吸引港人北上消费,访港旅客却未恢复以往水平,此消彼长,这不仅仅是因为香港宣传推广不足。香港似乎在吃老本,以不变应万变,一些旅游配套设施仍停留在十年前水平。日前有邮轮停泊启德邮轮码头,数千游客兴高采烈到香港一游,这是香港吸引海外游客,重振旅游业的大好机会,可是大批游客上岸搭的士等巴士要排队四五十分钟,勃勃兴致顿时变成一肚子怨气,对香港的印象立即大打折扣。造价七十多亿的启德邮轮码头已启用十年,经历三届特区政府,过往曾经因为交通配套不足等问题受到舆论批评,这次传媒揭发情况依然没有改善,政府才匆忙推出派发石油气现金券等措施,吸引的士司机前往邮轮码头接载客人。问题是,如此简单的问题,为何政府相关部门之前没有考虑到?
文章说,一叶知秋。香港旅游业面对其他地区,特别是深圳以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激烈竞争,如果不积极回应市场变化,推陈出新,甚至连旅游配套措施都没有做好,所谓香港是旅游之都、盛事之都、美食之都和好客之都等等,迟早会失去吸引力和竞争力。
书展是城市消费的晴雨表,一本深圳旅游指南的热卖,暴露香港无论留港消费还是吸引海内外游客,都存在不少问题。一些人移民外国,更多人北上消费,海内外旅客减少,香港的消费水平靠什么来维持?特区政府除了公布数据,还要推出措施、采取行动,当务之急是要振兴消费、推动经济复苏。